读《金钱心理学》

date
Nov 11, 2023
slug
read-The-Psychology-of-Money
status
Published
tags
阅读
沉淀思考
summary
《金钱心理学》应该是今年在商业类书籍里很热门的一本书了,其实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书籍标题有心理学的字样,总感觉在卖弄一些什么。但出于这本书人们的程度,也见过好几个播客讲过这本书,我还是去看了。不得不说,是本好书。虽然书里很多案例都是在讲投资,但依旧也能对生活有一定启发,尤其是对消费的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后来我又听了播客“纵横四海”对这本书的解读,又加深了对里面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我想将书里一些我认为对我影响很深的整理出来。
type
Post
《金钱心理学》应该是今年在商业类书籍里很热门的一本书了,其实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书籍标题有心理学的字样,总感觉是一些不懂心理学的作者在借它故弄玄虚。但出于这本书热门的程度,也见过好几个播客讲过这本书,我还是去看了。不得不说,确实是本好书。虽然书里很多案例都是在讲投资,但不妨碍它依旧能对生活有一定启发,尤其是能让你对消费的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后来我又听了播客“纵横四海”对这本书的解读,又加深了对书里内容的认识。这篇文章,我想将书里一些我认为对我影响很深的整理出来。
 
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
作者指出,尽管有时人们的金融决策看起来疯狂,但实际上没有人真的失去了理智。他强调,每个人的金钱观念和行为都是基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环境,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人对金钱的认知和态度。可能对你来说不可思议的事,对我来说确实合乎情理的事情。例如贫困环境下长大的人和富裕家庭出生的人在风险和回报的看法上会有显著差异。又例如一个在经济繁荣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和那些在经济不景气长大的人相比,会将钱更多的投入股市中。
作者还指出,“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在解释这句话前,我想先来说说世界观。很多人会认为世界观是长大之后随着接触的事物的增加才逐渐形成的,但实际上这个因素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我听过一个播客,节目里提到,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你还不会评估和筛选信息的情况下,大脑自动萃取了我们早期的人生经验的规律形成的,这个规律就是世界观。换句话说,你的世界观80%是早期决定的,剩余的20%,是后期的人生经验在不断地在调整,但调整的幅度有限,在这100%里,他人的经历、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就算讲给你听也几乎不会对你的世界观造成什么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世界观差距较大的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
正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如此难以被修正,而当人们在做关于金钱相关的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则是他们在掌握了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然后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认知框架后做出的。这个认知即使是片面的(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甚至是错误的,对他们来说也是合理的,是理性的,是符合他们世界观的。
所以回归到现实场景中来,那我们是不是得思考,当我们对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下自己的推论的时候,也是会受自己世界观的影响,而这个推论可能80%以上都不是正确的,而我们却为这80%的不正确固守己见。
 
运气与风险
作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来的那样美好或糟糕,也就是说即使你通过努力达到了美好的结果,但达成这个结果的因素中运气所占有的成分,是不可忽视的。换句话说,即使你参考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也不一定能达成和他们一样的成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运气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知道教科书或者传媒在谈及一个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成功的原因时,会喜欢将其归功于他们过人的才智与后天刻苦的努力,却完全忽视运气的成分。即使这运气只占了1%,但有时缺少了这1%,是不可能凑齐这100%,而结果的走向可能也完全不同。
比尔盖茨学生时期恰好的进入了湖滨学校读书,而湖滨学校又恰好在当时有钱购置计算机,而当时学校又恰好有一个有远见的教授认为孩子应该学点计算机对未来好,这所有的恰好全加在一起就是 1/ 1000000的概率。虽然我们不否认比尔盖茨本身具有的天资,但是没有这1/ 1000000的概率,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比尔盖茨。
既然做一件事有运气的成分,那风险自然便是等式的另一端。即使这个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那就是100%。
比尔盖茨在湖滨学校上学的事还有另一个故事,当时他有一个和他关系非常友好的同学肯特·埃文斯,他是当时全班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他们也经常一起规划未来的事情,可是埃文斯却在一次登上事件中遇难了。美国平均每年有大约30人在登山活动中遇难,而高中生在登山时遇难的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比尔·盖茨因为百万分之一的运气进入湖滨学校读书,而肯特·埃文斯却因为百万分之一的风险而遇难。
生活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受到个人努力以外的力量的引导,运气和风险是如此相似,以至于人们不能相信一个而不尊重另一个,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这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时,更需要有谦卑和宽容的心态。
这一条对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定要留出余量,因为你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做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应对风险的方案,投资人在做方案的时候都会做base case、best case 和worst case,那我们在做一些关键计划的时候,也一定要有worst case这样的认知。
 
复利之谜
所谓的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某一周期的利息是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总额来计算的计息方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利生利","利滚利”。复利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它提供了显著的长期增长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回报随时间将呈指数增长,即使是小额投资也可以因复利效应而增长到相当大的金额。
这里有个事例,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很多人以为地球从前冰期形成的原因是冬季极寒导致,但后来的有说法认为其实是因为凉爽的夏季造成的。冰期的形成始于没有足够热量融化前一个冬季留下来的冰雪的夏季。残留下来的冰雪使下一个冬季到来时的冰雪更容易累积,从而让下一个夏季需要融化的积雪增加,而在下一个冬季到来时又会促进更多冰雪累积。多年积下的雪会反射更多阳光,进一步加剧了气温的降低,带来了更多的降雪……这个循环周而复始。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当季节性的积雪层逐渐演变成大陆冰川,灾难就开始了。反之亦然。地球倾斜角度的变化让更多阳光能够融化更多的冬季积雪,从而使其在下一年中反射更少的阳光,进而使温度增加,导致下一年的积雪变得更少,然后同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这个过程中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现象的形成源自特定条件下的一个相对不起眼的变化。从某个凉爽的夏季遗留的一片所有人都不以为然的薄薄的冰层开始,经过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整个地球都被变成了茫茫冰川。冰川时期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巨大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
那如果将这个思想放到生活当中,则是要求人们不要在短期内一味追求庞大的目标,而是细水长流,每次投入一些,持续的投入就是积累复利的过程。如果一个事物不断重复和累积,哪怕只有一点儿微小的增长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起点虽低,最终却可能产生超乎想象、似乎违反直觉的结果。正是因为这因果关系看似不符合直觉,人们才会低估其可能性,不知道增长从何而来,又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结果。通过复利的方式积累兴趣、积累项目,每次投入一点,每次获得一点成长,长期坚持下去,便能得到复利带给你的成果。
 
致富和守富
当读完这一章节时,对我启发还是蛮大的。当我们工作了这么多年,有收获多少财富,又积累到了多少呢?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没有守住这部分钱财?
在面对致富和守富时,我们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在致富时需要冒险精神、乐观心态,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气,而在守富则是需要谦逊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财富来得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节俭,并要承认你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所以不要指望无限复制过去的成功。真正的财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选择不花的那部分。这不仅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方式,也是财富的真正定义。
这里又联想到了“运气与风险”那部分说的,不能忽视风险,能否守住财富,一定层面也是在考验人是否能避过风险,与在面对风险的时候能否抵御得住风险。正因此我们在做规划时,就要意识到每项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对要意外做好预案。
而在守富的时候,其实也不是说在支出上一毛不拔,而应该是让自己的财富安全,少负债甚至不要负债。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拥有了更多的财富,甚至借助复利创造出奇迹。
 
尾部的胜利
这一节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尾部事件”,指的是那些罕见但影响巨大的情况,这些低发生率、高影响力的少数事件成了决定结果的主要因素,在商业和投资领域如此,在许多日常生活中也都是如此。
例如你拍短视频,10条、20条的拍,终于在100条的时候火了,而作为拍视频的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视频会在第100条火呢,他甚至也不知道这条视频火爆的原因,这第100条火起来的视频就是尾部事件。
回到商业场景,迪士尼电影在成功之前已经拍了几百部电影,其中大多数都是短动画片,很多都深受观众的喜欢,但是赚到钱的却没有几部。直到白雪公主才让自己彻底大翻身,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此后人们的关注点就只是在了白雪公主上,却忽略了其背后这家动画公司已经制作了几百小时的电影,这就是尾部事件带来的影响力,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人们认知上的。
还有一个产业也是尾部事件驱动的,就是风险投资。一家风投公司投了几十个公司后,他们知道至少会有一半的项目都会以失败告终,可能只有10个项目表现良好,最终可能只有一两个项目成功,但就是这两个成功的项目,能为他们带来100%的资金回报。
尾部事件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导致了人们在关注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时候,只会关注到尾部事件,这样也导致人们很容易低估尾事件本身就是稀缺和强大。当你认可“尾事件驱动一切”这个事实后,你就会明白,很多事会出错、瓦解、失败或消亡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你没有成功,并不是代表你不努力,或者努力的程度不够,只是你没有遇到或者还没遇到这个让你成功的尾部事件,因此不要太气馁,也不要灰心,如果你认可一件事,那就一直做下去,只有做下去,才能积累复利,也才有可能遇到这个尾部事件。
 
豪车悖论
我们有时会在路上看到别人开着豪车经过,你是否也有想过,自己是否有哪天也能开到豪车,是否也有想过开豪车是什么感觉。这就是豪车悖论要说的。
当你开着豪车经过的时候,你以为别人会投来羡慕的眼光,会对你赞不绝口,会尊重你和钦佩你,然而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他们的念头只会是上面提到的,在假想自己要是能开上这辆车是什么感受,在想象那辆车如果是我的,别人一定会觉得我很酷,也给我投来羡慕的眼光,会尊重我和钦佩我。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我们都想通过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其他人常常会跳过敬仰你这一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财富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与敬仰的愿望。这就是豪车悖论。
人们常常认为拥有显赫的物质财富会带来尊重和钦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这种方式往往并不能实现期望的社会效应。如果获得尊重和羡慕是你的目标,那么一定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比起豪车,谦虚、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才能帮你获得更多尊重。
 
悲观主义的诱惑
不知道你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呢,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乐观主义的,乐观主义的人格会认为这个世界在大多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越变越好的。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健康和积极的人格去面对每一天,让自己活的更有活力。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并非相信一切都会变得很好——那就变成盲目自信了。乐观主义是一种信念,相信就算过程中充满坎坷,随着时间过去,你心目中好结果出现的概率也比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大。
可惜不幸的是,相对于乐观主义来说,悲观主义情绪会更容易在社会上得到传播。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在《理性乐观派》(The Rational Optimist)一书中写道:持续敲响的悲观主义鼓点会盖过任何有关胜利的赞歌……如果你说世界一直在变好,人们会觉得你很天真,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浑然不知。如果你说世界将出现向好的转变,人们会觉得你的疯狂令人发指。相反,如果你说一场灾难即将来临,你可能会被授予麦克阿瑟天才奖,甚至诺贝尔和平奖。在我成年以后……人们崇尚悲观主义的原因发生了变化,但悲观主义情绪始终存在。
不知道你有没这种感觉,有些时候失去一个东西带给你的感觉会比得到一个东西感觉更加深刻,带给我们的精神影响会更强烈。例如相比股价上涨,可能股价下跌或者一些经济不景气的负面消息更加深入人心。而对于财经媒体,报导负面的观点比起报导积极的观点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种不对称的情绪反应,不知道是不是人类进化后本能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
既然知道了悲观主义存在诱惑的因素,那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更应该冷静了。仔细想想你得出的这个结论是经过客观分析的么,还是被外界灌输的情绪。在金融领域,如果在6个月的时间里,股市下跌了40%,美国国会就会启动调查。但如果在6年的时间里,股市上涨了140%,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这点。
当我们在判断这件事情并不会更好的时候,是否站在长远的角度、更大的宏观视角来分析。进步发生得太慢,让人难以察觉,但是挫折却出现的太快,让人难以忽视。但是别忘了,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
 
当你相信一切的时候
前面讲过,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世界观去看待一件事情,基于你这个世界观,你会去相信你所认为正确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去分析一个事物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不正确的,因为你的世界观里就存在不正确不客观的因素存在。这导致你越希望某事是真的,你就越容易相信一个高估其成真可能性的故事。
没有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人,让他去互联网搜索2007年和2009年世界和人们的情况,会看到大家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拿着差不多的手机和电脑,大城市好像依旧灯红酒绿,工厂、仓库和高速公路依旧是那么多卡车,于是他得出结论,2009年的经济状况与2007年的大致相同,甚至可能更好一些。但是实际上,美国的家庭财富比2007年时已经缩水了16万亿美元,超过1000万的美国人失业,股市的市值只有两年前的一半,当时的人们对经济的潜力预估已经跌到谷底。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明明都是不完整的,但每个人却依旧都会编织完整的故事来弥补其中的空白。
大多数人在面对不理解的事物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理解这些事物的,因为他们都能根据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经历创造出一种在自己看来说得通的解释,无论其视角和经历是多么片面。我们都希望掌握我们生活的这个复杂世界的运作规律,因此我们会通过给自己讲故事来填补那些本质上是盲点的空白。而人们天生又渴望控制和预测未来,这种需求导致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看起来权威、能满足我们对控制感的故事,即使这些故事与现实中的不确定性相去甚远。
读到这一章时,让我想到了看的《马斯克传》,马斯克经常和员工提到一点,对所有规矩和外界给的道理都要保持质疑,只要它没有违反物理学定律。官方说的是不是就是对的,有没可能做的更好或者用更省钱省事的方式来做。
 
后记
虽然只记录以上几点,但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章节值得回味,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在书本里被描述,我相信好书是常读常新的,可能后面有新的理解了,再来继续补充吧。
这本书的作者后来又写了一本书,叫《Same as Ever》,目前还只有英文版,看起来是想表达一些不变的事物对人和世界的影响。后面找时间读完再做下输出。
notion image